2月25日上午,隨著又一批安徽和山東的員工回到義烏,義烏市澳升拉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升拉鏈”)的返崗員工數量已恢復正常時期的80%。“原先我們估計復工一周后的返崗率可以達到100%,因為特殊時期,部分員工只能推遲行程。”澳升拉鏈董事長樓旭峰說。
受疫情影響,用工短缺成為不少企業的復工難題。不過,澳升拉鏈這些年幾乎沒有為“用工難”發過愁。“我們大多是10年以上的老員工,義烏早已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公司復工后,他們也就陸續‘回家’了。”樓旭峰說。
一家“不談價格”的公司
“現在不是談價格的時候,我只是為了盡自己的一點責任。你把需要的拉鏈規格給我,價格等以后再說……”2月12日,樓旭峰接到浦江一家醫療防護服生產企業的詢價電話。2月16日,澳升拉鏈正式復工生產的第一天,就將一批生產好的拉鏈發給了浦江這家企業。當天,公司放棄家紡、服裝、箱包等品類的拉鏈訂單生產,全力為國內3家醫療防護服生產企業提供保障。
“浦江那家企業先問價格,本來在生意場上很正常。我當時情緒有些激動,是因為覺得他們不太了解我的為人。”樓旭峰說,“醫療防護服提供給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我們能在后方出一點力而感到光榮,只會給對方最低價,絕對不可能提價。”
據了解,澳升拉鏈有一線員工220多人,復工首日只有20名員工返崗,產能僅達到正常時期的10%左右。當天,連公司總經理周先仁都到成品車間“客串”起質檢員。“疫情當前,我們理應盡到企業責任。做其他品類的拉鏈利潤更高,但我們都理解老板的‘固執’。也正是因為這份‘固執’,讓很多員工愿意一直留在這里。”已在澳升拉鏈工作了22年的周先仁說。
一位“千里拜年”的老板
前年春節,樓旭峰帶兒子去了一趟安徽和山東,前后花了七八天時間,為的就是給老員工拜年,其一線員工絕大多數來自這兩個省份。“很多人把人生中最美好的10年、20年時光給了澳升拉鏈,我去給他們的父母、孩子拜年是應該的。”樓旭峰說,以前過春節也曾給員工拜過年,但那次一口氣走訪了30多戶員工家庭,印象很深。
樓旭峰清楚地記得,當他到達位于安徽省全椒縣農村的周先仁家時,正下著鵝毛大雪,地上的積雪有二三十厘米厚。“雖然天氣惡劣,但家住全椒縣一帶的不少公司員工都趕了過來,最遠的一個離周先仁家有200多公里路。”樓旭峰說。
因為樓旭峰等人的到來,這個偏遠的小山村瞬間沸騰了起來。“企業老板專程來給員工拜年,這在我們村從來沒有過。不僅讓我感到很自豪,村里的老百姓也非常高興。”周先仁說。
這一趟拜年之旅,樓旭峰掏光了口袋里的3萬多元現金,逐一給員工的父母和孩子包紅包。“后來現金不夠了,只能找同行的駕駛員借。”在樓旭峰看來,老板和員工之間不應該只是簡單的雇傭關系,更多的時候要講親情和友情。
那一年節后復工,樓旭峰發現很多員工更有干勁了,對公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強了。
一群“不離不棄”的員工
2002年,澳升拉鏈落戶義烏赤岸鎮特色工業園,其前身是福田街道寺后盛村創辦了10年的旭升拉鏈。28年來,公司有過員工極速增長的時期,也有過“機器換人”出現員工減少的情況。目前,該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員工占總數的60%,其中不少員工已是一家兩代,他們始終對澳升拉鏈不離不棄。
2月13日,接到公司即將復工的通知后,山東省單縣楊樓鎮土疙瘩村的王正義第一時間帶著妻子開車趕回義烏。王正義是澳升拉鏈染色車間主管,妻子也在染色車間工作。幾天后,同為染色車間員工的哥嫂也驅車回到澳升拉鏈。兄弟倆的父親王獻亮曾在旭升拉鏈工作過八九年,兩人從學校畢業后就被父親帶回了廠。目前,在澳升拉鏈工作的父子、母女還有好幾對。
“能夠得到尊重和認可,是員工們愿意一直留在公司的原因。”王正義說,澳升拉鏈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對員工的獎懲都按規章制度辦,從來不會因為老板的喜惡來決定,“很多事老板和員工一起商量著辦”。
據悉,澳升拉鏈10多年前就設立了“互助基金”,每年注入五六萬元用于幫助有困難的員工。“這些舉措讓員工們感到很親切,公司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舍不得離開。”王正義說。